在当今全球加速迈向低碳未来的征程中,新型电力系统宛如一座明亮的灯塔,指引着能源发展的方向。自习近平总书记于 2021 年 3 月 15 日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这一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构想后,我国的能源领域便踏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转型之旅。
新型电力系统绝非简单的电力架构更迭,而是一个“源网荷储碳数智治链”九元协同的精妙复杂系统。其源,正经历着一场惊天动地的变革。新能源不再是电力舞台上的配角,摇身一变成为主角,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2024 年风光装机新增量占据新增总装机比重超八成,海量的清洁能源汹涌汇入电网。但新能源的间歇性、波动性也为电力平衡带来挑战,传统煤电的功能定位因此革新,从主力发电转为灵活调节,保障电力供应的稳定可靠。
负荷侧同样日新月异,随着社会发展,新型用能模式不断涌现。高电耗产业的迭代重塑了需求结构,在未来“十五五”“十六五”十年间,预计将为全社会用电量增长贡献四成之力。这促使我们创新用电模式,挖掘需求响应潜力,让每一度电都用在刀刃上。
储能技术则是这场变革中的关键拼图。新型储能技术打破了电力供需必须实时匹配的桎梏,它如同一个智能“缓冲器”。当新能源大发时储存电量,在用电高峰或新能源出力不足时释放电能。预计到 2030 年,最大周电量调节需求约占同期用电需求的 20%,储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跨季节储能技术取得突破并商业化,那将彻底改写电力系统的未来蓝图,新能源装机规模、煤电与 CCUS 装机布局等都将发生深远变化。
电网作为电力传输的“高速公路”,形态正向能源互联网华丽转身。一方面,特高压电网纵横驰骋,将远方的清洁能源高效输送至负荷中心;另一方面,智能微电网等小微化系统遍地开花,它们既可以与大电网亲密互动、互为补充,实现余缺调剂,也能在特殊情况下自成一体、孤岛运行,保障关键区域用电。
从属性上看,新型电力系统身兼公共事业、产业、市场三重使命。作为公共事业,它确保万家灯火长明,让每一个角落都能享受到电力带来的便利;作为产业,带动了从新能源装备制造到储能技术研发等一系列产业链的蓬勃发展,创造无数就业与经济增长点;作为市场,合理的电价机制、电力交易规则促使资源优化配置,激发市场活力。
在治理与市场机制层面,法治为基,《能源法》《电力市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为新型电力系统筑牢制度根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紧锣密鼓,多元目标统筹推进,分层分区的电力市场架构逐步清晰,电价杠杆撬动电源、电网以及灵活性资源的合理布局。碳治理领域同样成绩斐然,绿电市场与碳市场携手共进,企业通过购买绿电、参与碳减排获得双重红利,绿色电力供给持续攀升。
放眼全球,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更是为世界能源转型贡献了中国方案。通过“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已助力 32 个国家点亮清洁能源之光,累计减排二氧化碳超 10 亿吨。在国内,它培育新质生产力,驱动能源产业升级,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引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之路虽充满挑战,但它承载的希望之光必将照亮人类可持续能源发展的漫漫征途。